在中华大地上,有很多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这些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的村寨,虽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集中体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有着不可复制的美丽。
在酉水河的尾端,有一条支流叫车洞河,它是酉水河发源之一。车洞河中部的龙潭河畔,坐落着一个土家山寨——彭家寨。
站在彭家寨前的铁索桥上俯首龙潭河,河水清澈见底,圆圆的鹅卵石清晰可见。“田野纵横千嶂里,烟火人家半山中。” 抬眼望向彭家寨,建于郁郁葱葱的山脚坡地上的,是那层层铺开、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牵引着行人的脚步。
穿过平整的田畴,碧绿的菜畦,古朴的篱笆,泥泞湿滑的田间小路上,零星生长着叫不出名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独自在村里信步,路过一户人家,老爷爷悠闲地坐在屋檐下吧嗒着烟袋,脚上穿着沾着泥巴和青草的草鞋,定是那旁边的老奶奶亲手为他编织的。老奶奶屋前屋后地拾掇着,时不时和老爷爷絮叨几句。
坐在有百年历史的风雨桥里歇脚,微风从山间徐徐而至,闭上双眼,享受微风的旋律,听流水潺潺,任思绪畅游。在浮躁的人生旅程中,与这样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相遇,确是幸运的。
彭家寨的美,在于它的整体美。村前田园阡陌,稻浪起伏;寨后山峦奇峰,修竹含翠。山、水、桥、吊脚楼和铺金的田园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自然天成和人类智慧相结合的完美画作。
画作的点睛之笔,当属彰显土家智慧的吊脚楼群了。在一座“一”字排开的大屋场身后,吊脚楼群落顺山势而起。作为武陵山区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彭家山寨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脚楼群而享誉中外。
走下彭家寨前的铁索桥,拾级而上,迎面便是一个石板铺就的偌大的院坝。坝子干净平坦。这里定是土家人踏歌摆手之所了。
在龙潭河流域,摆手舞从古传到今。在大堂鼓、大锣的伴奏下,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而“遇事必跳,人神共娱”的宣恩耍耍,源于土家族原始“祭祀娱神”活动,动作诙谐活泼,腔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备受人们喜爱。
在彭家寨,每家每户都可为游人提供家常风味饭菜。洋芋饭、合渣、熏腊肉、辣椒、油茶、苞谷酒、粑粑鮓广椒、豆皮懒豆腐……这些是盛行于两河口的土家特色食品,几乎家家都会做。
你若想尝尝山中野味,也未尝不可。干竹笋、包谷菌、山药等,任挑一样,皆可与腊排骨、腊猪蹄儿炖制成不同口味的火锅;蕨粉粑、山野菜,则常与腊味肉伴炒,风味十足。
在宣恩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可直接乘车,经60余公里到达沙道沟镇,再从沙道沟镇搭乘“电麻木”(当地人对三轮摩托车的称呼),经10余公里,即可到达彭家寨。也可乘坐“沙沟镇—两河口—彭家寨—龙潭”线路的公交车。
沿着黔东南境内的321国道,都柳江蜿蜒而随,像极了一条秀美的缎带。壮阔的江面上,似乎还能看到往日的百舸争流。缎带之上,镶嵌着一簇七彩珠花——从江。
从江汇聚了苗、侗、壮、瑶、水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青年挑着柴禾走在田间,姑娘们背着竹篓结伴上山采茶,辛勤的农家人,生怕辜负了大好时光。古老的木制纺车,金色的十里柑园,一同承载着这片土地千年的农耕文明。
在从江,增冲鼓楼是众多鼓楼中最为秀丽的一座。它建于清康熙十一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全国现存最老的侗寨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约五丈,计十三层,呈六角形,顶上两层檐角曲翘,檐下木花朵朵,阁檐重叠,巍峨屹立。
与鼓楼一样,风雨桥也是侗族乡寨特有的标志。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雅致玲珑。鼓楼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美丽壮观。
从江香猪是烧炙的佳品,在制作烤香猪时,把猪宰杀后剖腹取净内脏,整猪抹上食盐、烧烤汁、料酒等,让其浸入猪肉体内,然后用的铁钩钩住,放在特制的烘烤箱内,文火烘烤至熟。烤好的香猪,皮色金黄、肉香四溢,切一块入口,松脆无渣、满口醇香。
腌鱼也是从江当地公认的珍味。秋收时节,苗侗农人放干稻田,捕来放养半年的鲜活鲤鱼,去内脏,加食盐、料酒、茴香等,晾至半干,在盐水浸泡过的糯米饭中加辣椒粉、花椒等拌成腌糟,将腌糟填入鱼腹。然后在木制腌桶里一层腌糟、一层鱼地铺,层层相叠,装满后用大张木叶、水竽叶等将桶口包好密封,数月之后即可食用。腌鱼也可用火烤炙,皮脆骨软,味纯留香。
“不吃牛瘪火锅汤,枉到侗乡走一趟”。牛(羊)瘪的“瘪”是侗语译音,指的是牛、羊胃里尚未消化的食物。是从江县内苗、侗等民族最爱吃的菜肴之一,是侗族筵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菜。杀牛时取出牛胃中的食物,挤出其汁(此汁称生瘪),经茶油充分煮沸后即为熟瘪,将切细的牛脚肉、背脊肉、牛肝、百叶肚等一起炒熟,倒入熟瘪,加入盐、辣子、花椒、葱蒜、芫荽、垂油子、橙皮、茱萸等佐料后,瘪中百草的香味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糯食是从江农村居民的主食之一。在不同的季节,他们从山上采来不同的植物,如紫藩藤、黄花、枫叶、红蓝草等,把糯食染成各种颜色。蒸熟后的糯食色彩斑斓,味道香纯。每年“三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八等节日,壮族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从江北邻榕江县,西连黔南州荔波县、广西环江县,南抵广西融水县界,东接黎平县、广西三江县。县城驻地丙妹镇,位于都柳江畔,距省会贵阳450公里,州府凯里252公里,距广西柳州市280公里,桂林市275公里。321国道由北向南贯通从江全境,由从江至黎平支线机场和黔南荔波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
如从贵阳出发,可到新体育馆搭乘“贵阳—从江”长途卧铺客车(票价70元左右),每天一班车,上午9时左右发车。此外,在贵州凯里、黎平、榕江和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县,每天也有几趟长途车直达从江。
绿油油的草地,绵延不绝,映照在蓝天上,与白云做伴。若隐若现的几幢尖顶圆锥形的木屋,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撮罗子。屋子旁边的火堆中,升起袅袅炊烟。几个穿着长毛皮袄子的人在木屋旁笑着,聊着。草场尽头的白桦林,远看密密麻麻,近观却棵棵独立,直上云霄。森林深处,几只温和的驯鹿悠闲地啃着桦叶和蘑菇,一切那么寂静。
夏季的根河市,白昼时间非常长。额尔古纳河深情而悠然,在夕阳下缓缓流淌,草原上的天那么遥远,那么沉寂。根河市的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林海雪原中,有一个神秘的民族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提起敖鲁古雅乡,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驯鹿。鄂温克人爱驯鹿就像爱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每只鹿都起了名字,并能一一叫出几十头驯鹿的名字。
如果说驯鹿是鄂温克人朴实、温和性格的象征,那么鄂温克人的桦树林文化,则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个支流。
在敖鲁古雅村,生活中似乎处处都充斥着白桦树。撮罗子是用白桦树搭成的屋子,猎民们的生产用具,也都是白桦树皮编制的桶、盒子和各种器具,还有桦皮制成的船,则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渔猎生涯。
白桦树上流下的甘甜的桦树汁,是人们喜爱的饮品。你只要用猎刀在树根那里轻轻划一个口,插上一根草棍,摆好桦皮桶,桦树汁就顺着草棍像泉水一样流进了桦皮桶里。这就是敖乡人千百年来的自然生活。如泉水般流淌的,还有敖鲁古雅人哪些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
鄂温克族的老人常说:“有烟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所以每有客至,他们总是热情地端上大块大块的手扒肉,香喷喷的烤羊腿、羊排,还有特意熬制的浓香奶茶,有的还会奉上自制的奶酒。
奶茶,烤肉,列巴……餐桌上的这一切,无一不体现着这个游猎民族的文化,铭刻着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印记,传递着他们与生俱来的热情。
走在石板路上,身边错过的,是虔诚的纳西人热情的微笑;迎面扑来的,是来自圣雪山清醇的山风;手边触摸的,是构建了百年的石头房子。天蓝的深透,云白的刺眼,水清的如镜。
这里,叫玉湖村。玉湖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境内,南距世界文化遗产白沙古镇约10公里,距丽江古城约15公里,北靠5A级景区“玉龙雪山”,素有“雪山第一村”的美誉。
她隐逸在丽江热闹的古城外,沉睡在玉龙雪山深广的怀抱中。传说,玉湖村的历史同她的石头房子一样古朴和沧桑。
在玉湖村,每一个房子都用石块垒砌,不加任何雕饰的石头,就那么顺其自然地堆在一起,经过上百年的时间洗礼,如此沉静地站立在雪山脚下,仿佛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这个小村的岁月变迁。
玉湖是个人工湖。纳西先民的汗水凝结成她的灵魂,大自然的打磨造就出她的沉静。自她诞生之日起,从玉龙雪山涌出的山泉流经这里,流向丽江古城,整个玉湖村成为一个云间水世界。
来到湖畔,瞬间便落入玉湖深沉的梦境中。如镜的湖水构建出两个世界,皑皑雪峰与连绵的云,青草,红花,牦牛,世间一切均在湖中,恍如缥缈幻境,我站在岸边,辨不清孰真孰假。这就是著名的丽江雪山十二景之一:玉湖倒影。
淳朴的纳西人信仰东巴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一片落叶自有它的灵魂。古老的玉湖村,每块石头下都埋藏着一段传说:殉情者的灵域“玉龙第三国”,神圣的雪山神“三朵”,爱神的圣地“花冷古”,独隐雪山的“仙人迹”……
美丽祥和的云南丽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共融之地。生活在横断山脉腹地金沙江畔的纳西族祖先,用漫长的历史创造出属于他们独特的语言——纳西语。
除了语言,纳西族人还有自己的文字——东巴象形文字。东巴文被称为当今世界文字活化石,它以东巴教为载体,通过纳西人自制的竹笔、土墨和土纸手抄笔录而成的东巴经书代代相传,“东巴文化”也因此而得名。
白沙细乐,纳西语叫“崩石细里”,又称为《别时谢礼》。相传,远古时期的黑白之战异常惨烈,战后,人们创作哀乐,纪念战士的亡灵。白沙细乐就产生于此。
古筝、箫、笛子、口弦、二胡、琵琶……温柔儒雅的乐器是白沙细乐的灵魂。这部纳西族世代相传的大型古乐,是纳西人的宝贵遗产,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的纳西青年。
纳西人天性喜欢分享。纳西族的传统,每当打猎归来,凡是在路上遇到的行人都可以分得一份猎物。当然,今天玉湖村已不再需要猎物了。
住在村民自己开的小客栈里,吃的是地道的纳西杀猪饭:豆腐圆子、炒藕片、丽江火腿、风味冷盘、烤鱼、还有纳西族特有的“红大肉”。纳西人喜吃酸辣,六样菜却是酸甜苦辣俱全。在玉湖村,贵客临门,主人才会做六样或八样菜款待。就算是过路的旅人,热情善良的玉湖人也会当作贵客来对待。
如果你只是一人,较省钱的方法是坐车加步行。在丽江新城的红太阳广场坐去雪山景区的7路公交车(8元),在雪山检票口下车,然后徒步去玉湖雪嵩村,徒步时间约需大半个小时。游玩后仍然徒步返回到雪山检票口,等候公交车返回丽江。
半天时间已够,还可顺带游玩玉湖附近的玉峰寺、玉水寨等景点;也可以将白沙、束河一并游玩;也可以在包车“雪山一日游”的返程中,随便去玉湖雪嵩村(如果时间尚早的线、骑行攻略
出古城沿雪山公路一直向北,一个多小时后抵达雪山检票口;在检票口前有一去玉峰寺的左拐公路,左拐,骑约5分钟,又有一右拐村路,右拐,可终抵雪嵩村。骑自行车单程约需一个半小时。返程还可参照上面内容一并游玩白沙和束河。
气吞万里的君王们最终在这里停下脚步,静静地安息在崇山峻岭之中。戍卫他们的战士们宿在四周,仿佛他们还生在天地间。百年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君王与其后人俱往矣。守陵人也成了今日的农夫,当年的梦想仅仅若隐若现于衣食住行里,唯一不变的是那恬然平淡中所蕴含的气质。
这是两座村庄的前世和今生。这也是世间颠簸不破的定数。觅英雄,两座小村正是其处。在这寻常巷陌里,恰好可以听到被幽幽传述的他们的故事。
村子的西南面,有个狼牙山。若没有五壮士决绝一跃,这座山不过是太行山脉中犬牙错落的无名小山之一,日复一日地听着水声萧索,云起悲歌。这一跃,成就了狼牙山的巍巍盛名。
自雍正起,这里就成了大清帝王和后妃的长眠之所。遥远的宫廷白纱蔽日,那个叱咤风云的帝王安静地躺在棺椁里,士兵们抿紧了嘴,抬着棺椁,远离京城的腥风血雨和尘世的喧嚣动荡,来到这片土地。帝王安睡在碧落黄泉,他们便守在陵寝的大门口,守着长眠人一世的辉煌南柯梦。
凤凰台里的建筑,颇具满族风情。刚到村口,迎面高挂一副分外醒目的红字横匾:满族风情村。村子的南大门有个门楼,一对石狮子张牙舞爪地审视着来往行人,门楼上一副对联:“凤凰山青不墨千秋画,易水秋声无弦万古琴。”
走进南门,眼前是一条笔直的大街。自南向北笃笃而行,尽头处立着一座玄武庙,与南门的朱雀碑遥遥对应。来自草原与马背上的满族,信奉北方之神玄武大帝,以前的营房中均建有玄武小庙,这里却是唯一一处遗存。
村中道路横平竖直,街道两侧种着银杏、美人蕉,灰砖青瓦的房屋整齐划一,墙上布满蓬勃的爬墙虎。凤凰台村的围墙多是石制虎皮墙和鹰不落墙顶,从整齐的规划中,依稀看得到过去营房的面貌。村里的民居是清一色的矮墙青瓦大红门,细细描绘的梁柱,颇有老北京的胡同味道。
村里大街的西南角与东北角各有一处古井,长石条砌成的井台,石桶围了井口。从东西大街正中向南有一条短大街,最东边是一条南北的大街,构成了匠心独具的“上”字形主街。
村落的房屋坐东朝西,守望着西方的太妃陵寝。不知是早建的缘故,还是村民保存得好,这里的房屋建筑比凤凰台更古朴典雅,更具浓郁的满族风格。
清代和初期,清西陵接驾、祭祀等活动很多,宫廷里的人享惯了福,更是吃刁了嘴。为了伺候好这些惹不得的主顾,守陵人的村庄也逐步形成了品种多样、讲究礼仪的饮食风格。
传统筵席,六盘六碗叫“六六席”,八盘八碗称“八八席”,皆是取数字的吉祥寓意。八个盘分为六凉两热,八个碗分前四后四,都是有说道的。
守陵人的饮食保留了满族先人食肉的习俗,代表菜品多以肉食为原料,但忌食狗肉。制作相当讲究,一是讲究口味,不同种类的肉菜,有不同作料的制作方法;二是讲究刀法,横、竖、薄、厚、长、短切俱有不同的用途;三是讲究菜式,一个馒头就能做出很多花样;四是讲究“美餐美具”,用的餐具必要赏心悦目。
宫廷肘子,是清代接驾供膳的必备菜品,选料非常讲究,要选取一龄猪肘作原料,取其鲜嫩耐煮;以果木为燃料,取其天然清香;以清冽山泉为引,辅以20余种佐料,以文火慢炖6个时辰,在锅内放置入味,隔夜取出方可食用。
此外还有蒸羊羔、酿豆腐、苏子包、驴打滚、小肉饭……各有各的样式,各有各的讲究,其做法多繁琐细腻,生于草原、长于马背的满族人,可谓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是节日、结婚、祝寿还是日常待客,清西陵的守陵人总是一丝不苟地遵着满族的祖制规矩。在漫长的岁月里,守陵人对民族文化的爱,完完整整地体现在饮食中。
凤凰台村和忠义村均位于清西陵景区内,从易县汽车站乘9路车可直达忠义村村口。凤凰台村需乘9路车至清西陵泰陵服务区下车,向南行进500米后再向东1公里即到达。
从112国道行驶至梁格庄镇下国道,转向西北方向沿路行驶,途经清西陵行宫、至端王园寝转向西南方向,至泰陵妃园寝处即到达忠义村。
两个满族民族风情村均紧邻清西陵规模最大的泰陵,并提供有“满家乐”和住宿等旅游服务,不仅方便游览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还能品尝到满族特色菜肴、体验颇具满族特色的起居生活。
没有什么,能够像金达莱花那样长久地盛开在当地人们的心田。走近金达莱,就走近了一个勤劳善良、热情活泼的朝鲜族群落。走进金达莱,就走进了一幅画,走进了一首歌,走进了一支舞。
金达莱的花语,为长久开放的花。在朝鲜族人民看来,金达莱花是春的使者,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和重生的希望,是长久的繁荣,是喜悦和幸福的象征。带着喜悦幸福和对长久繁荣的期冀,2010年洪灾重生后的明岩村,借着村西绵延的杜鹃花海,更名作金达莱村。
若是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宛然一枝正迎春怒放的金达莱花。每当人间四月天,长白山上千里雪海尚未消融时,山脚下,漫野的金达莱花早已映红了半壁苍穹。热烈的报春之花如霞似火,花香浸透了整个村庄。万花丛中,朝鲜少女踮着脚尖跳起长鼓舞,鼓声悠悠,娓娓道来。
金达莱村的民居展现出朝鲜风格,依山傍水建得错落有致,虽是新建,却不仅没有浮躁气,反而平添了民风悠然。歇山屋顶,瓦片重重叠叠,顶中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平矮的屋身以木作梁,稳稳坐在石台基上,刚柔相济的配合,显得敦厚而安适。
石砌的院墙,碎砂土路,不经意间流露出平和闲适的生活情调。草编的农器简单精致,三三两两地挂在屋墙上,或散在院落中,素白、墨黑、玄黄,朴实的色彩构成了村落安静平和的气质。
许是怕生活太过单调,朝鲜族才会有那么蓬勃而明丽的服饰吧,在这个宁静的村子,反而是人们身上的衣服增添了活泼的色彩。
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历史中,延边朝鲜族已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到了生活在周边的汉族群众。
在金达莱村,你不仅可以在民俗餐饮中心品尝到不同风格的朝鲜族小吃,也可以悠然地盘着腿、坐在传统的朝鲜族民居中,与热情的主人们一同享受一桌地道的家常饭肴:打糕,泡菜,米酒……
“八珍菜”和“酱汤”是朝鲜族餐桌上常见的菜肴。“八珍菜”由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作而成。“酱汤”则由五花肉、小白菜、黄豆芽、土豆、海带、豆腐、平菇、西葫芦、尖辣椒等,以大酱代盐,加水直接炖熟而成。
在朝鲜族人的餐桌上,还有两样必不可少的佐餐副食——咸菜和泡菜。泡菜也叫辣白菜,每到冬天,朝鲜族家家户户都会挑上好的大白菜洗净,辅以萝卜、黄瓜等共同浸泡在淡盐水中进行发酵,随后裹上辣椒面、姜末、蒜泥、香菜面、苹果梨泥、芹菜泥、鲜虾酱等调料,低温放置数日。吃起来清脆爽口、咸淡适中的咸菜和辣白菜,不仅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解腻解酒之功效,既是普通居民家中的日常菜,也能登红白喜事之各种宴席,备受朝鲜族人民喜爱。
大快朵颐之后,尝一口主人自家酿制的米酒,顿觉清甜爽口,香气宜人。米酒是朝鲜族招待客人的佳品,朝鲜族人还会在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碎米酿制的“耳明酒”,以助耳聪。
国内外各大城市都有航班抵达延边州延吉飞机场国际航空线路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而在延吉火车站,每10分钟就有一趟到和龙市往返的专车。从延吉出发,沿着“延吉—和龙”一级公路行驶,在距和龙市区21公里的公路北侧,就是金达莱村。
坪坦河静静地流淌,蜿蜒在湘西南边陲,一个个侗族古寨,如明珠般次第点缀在这片流域,造型各异的风雨桥横卧其上,构成风情万种的“百里侗文化长廊”的核心区域。
走过绿油油的稻田,穿过长长的普济桥,迈进古朴的寨门,一个宁静而不失生气的世界豁然洞开。这里是坪坦侗寨,悠然矗立在坪坦河畔。两旁树木葱郁,远处山花烂漫,眼前一片青瓦房脊,翘角飞天,参差错落的吊脚楼,静静地卧在山谷水边。高耸的鼓楼,默默守护着这方土地的祥和。
夜幕降临,能歌善舞的侗家儿女聚集在鼓楼里、花桥边,高亢的芦笙,悦耳的侗笛,流畅的琵琶,悠扬的山歌,划破了长夜的寂静。
外面的人走进侗寨,首先会陶醉于村寨的神奇秀丽;深入进去,会感叹这片土地上的族群,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只有冷暖交织的人间烟火,不紧不慢地飘荡着,洋溢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百里侗文化长廊的中心,坪坦拥有相当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款、侗族大歌、侗戏、琵琶歌、山歌酒歌、芦笙与芦笙舞、侗乡赶坳、祭萨等民间传统习俗与信仰,洋溢着浓浓的侗族气息。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米酒最醇,腌菜最可口,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每逢喜事,侗寨都少不了办一场原滋原味的合拢宴。寨中村民,各家各户都做好自己最拿手的饭菜,与全村人共享。
除了自家酿的米酒外,侗族人尤爱喝油茶。这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丁、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由一根代表“一心一意”的竹筷,慢慢搅动送入口中,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称:“三天不吃酸,走保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传统。腌好的食材,蔬菜可放两年,鸡鸭可放3至5年,肉可放5至10年,鱼则可放20至30年。多年后开坛尝菜,酸爽的风味丝毫不减。
飞机:可以先坐飞机到桂林,再转乘汽车过龙胜到通道,全程170公里;或先飞到张家界,再转乘张家界—湛江、襄樊—柳州、广州—达县等方向的火车,到通道站下,在转乘汽车到县城。
从县城到皇都、坪坦一带,每日有大量中巴前往,可早去晚回住县城,也可在住在侗民的“家庭旅馆”,和侗民同吃住。沿河的芋头、黄都、新寨、阳烂、高团、坪坦、横岭、高步等侗寨都在几十里以内,交通方便。
车溪,是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的一个土家族人居住的村庄。外来的游客喜欢将车溪称作“梦里老家”。或许梦境总是离不开那种恍然如梦的幽径。
过了车溪牌楼,再驶过一个青翠欲滴的小湾,公路边的民居便多了起来。阳光正好爬上了山脊,照到那些现代土家民居的屋檐上,炮制出一串串灿烂缤纷的光环,把民居和它的处境弄得生动无比。
细细端详土家村落里的景象,简直就是一个活态的土家博物馆。而其中最鲜活的,就是车溪人栖息的居所——典型的干栏型土家民居和车溪人在历史深处赖以生存的水车。这些农耕文明自然而悠然的生存事象,如今保存完好地转化成现代性文化与旅游的根性符号。它们分别以最为强大的阵营,附着着那些如诗如幻的土家文化,以斑斓绚丽的姿态,被凝固在车溪这个时间之外的村落,强烈地呈现出神秘莫测、诗意真诚的本性,就如一枝又高又粗的芭茅花,在车溪峡谷的土家风里轻轻摇弋。
就在车溪岸边,三步一小车,五步一大车,部着水车动力的大小,配套相应的碾谷打米,硬是将大大小小几百架水车与人们的起居生活与劳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车溪人与水车最为和谐的奏鸣曲,也充分发彰显了他们本能的地理智慧和人文思想。
在车溪,除了水车,最常见的就是石碾石磨了。石碾与水车无意间被重合在一起,构成了某种隐喻:古代土家人以四两拔千斤的智慧呈现给现代人以无限悬念与玄机。
古老的土家吊脚楼为干栏型榫结构,家居多在二楼,且有半人高,用上好木条组成一种阵营,形成扶手与遮挡,构成土家人最日常的生活分区。土家人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些栅栏里面。做针线,喊山歌,歇息,乃至打望,观察阴睛圆缺。即便是土家人剪影般的背影,还是居舍与农田互构的倒影,一切都恰到好处地行走在智慧与传统、田园与小国寡民的意趣之中。
一路走来,一路聆听土家山寨里所有的声音,发现整个车溪土家山寨,就是一张最原汁原味、最打动人心的声音与风情构成的老唱片。正是它们构成的与天籁,成了车溪山寨所有美景、美物、美人的伴奏佳构。
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土家豪宴”勾起人们的味蕾——纯正的土鸡火锅,配以三秋小阳春催生的白菜芽,还有野生橡子豆腐、土豆粉、土辣椒、土苦瓜、土泥鳅、车溪清水鱼、车溪小螃蟹、车溪黄牛肉和车溪土猪肉等,全都是清一色土生土长且无污染无农药无化肥的原生态菜品,即便还是生菜等着下火锅的配菜,也因为天然无污染的缘故,释放出一种迷人的清香,早就让人品尝到了它们作为食物的精华所在。
美食必有美器盛之。这是美食家们始终把持的美食文化要件。车溪土家人的美器意识不输于其他族类。他们不仅对美食器具特别讲究,而且还有自己专门的制器作坊,将普遍的制陶技术与实践衍生成他们所特有的文化事象。在车溪,就有土家陶艺师现场展示制陶工艺的窑厂,让游客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车溪游览区位于点军区土城乡,距中心城区18公里,经318国道可达景区,沿土三公路向北可抵三峡石林、石牌、黄牛岩游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