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不减肥,九月徒伤悲。当小编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并试图从书中寻找精神食粮之际,突然发现我还是太天真了。

鲁迅先生百年前从字缝中看出满本都写着“吃人”,而作为一名吃货的我,此刻却只想含着泪“控诉”:翻开书,我发现每页都写着两个字:

初读《诗经》,总会碰到许多陌生的瓜果蔬菜的名字。虽然不认识,但是莫名就觉得很好吃厉害的样子。

《诗经》作为第一诗歌总集,生动记载了先秦人民的生活风貌。其间关于饮食的描写,也占了不小的篇幅。

据考究,《诗经》有46篇涉及到了饮食文化,食物原料种类包括谷物、蔬菜、瓜果、肉类等,可以称得上应有尽有。

如果一定要评选出《红楼梦》中最有名的菜,就不得说起“茄鲞(xiǎng)”这道令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菜肴。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王熙凤是这么向刘姥姥介绍这道菜的:“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看到这,我的表情想必和刘姥姥一样,只有张着嘴惊讶的份儿:“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人生不过几十年,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随园食单》中作者袁枚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写尽吃货严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一盘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两,若用鸡、鱼,多不过6两;猪有43种做法,而甲鱼只有6种;做一餐饭有14个注意事项……

袁枚教你挑食材:“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骗嫩,不可老稚;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奎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

袁枚教你洗菜:“燕窝去毛,海参去泥,鱼翅去沙,鹿筋去臊。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

袁枚吃个白粥也认真,他声明自己受不了那种粗糙不讲究的粥,得要水米融合到一起,都呈现出柔腻的状态,才能称之为粥(“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卷一《闺房记乐》中,沈复与其妻陈芸有一段关于饮食习惯的讨论。陈芸喜食芥卤乳腐、虾卤瓜,沈复则平生最恶此两种食物。陈芸“以箸强塞余口”,沈复“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竟成异味,从此亦喜食。”

不同于《红楼梦》中茄子用十几只鸡来配的讲究贵气,也不同于《金瓶梅》中的市井豪富,《儒林外史》中的美食,三教九流皆有涉及。各阶层的吃食各有特色,无铺陈渲染,描写大都一笔带过,但却妥帖自然。

推杯换盏鹅油酥,火腿肉包软香糕,猪油饺饵肉烧麦,肘子杂烩黄焖鱼。橘饼栗子芝麻糖,莲米蟹羹盐水虾,糟鸭海参肥羊肉……看的我——

对以板鸭为代表的荤食的追捧,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慕势心理。对油荤吃食的肆意享用,在当时人的眼中,代表着一种有钱有势的生活。

落魄文人季恬逸对板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第二十八回,诸葛天申请客,“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第二十九回,众人在聚升楼请杜慎卿,“季恬逸见他不吃大荤,点了一卖板鸭,一卖鱼,一卖猪肚,一卖杂脍”。

真名士杜慎卿勉强吃了一口板鸭边呕吐不止,而季恬逸之流,割腥啖膻,不在话下。对板鸭的热衷,正是当时慕势心理的生动反映。

与板鸭相对的,则是猪大肠。猪大肠入不了文人名士的宴席,却是贫苦民众吃食中的大荤。范进中举后,老丈人胡屠夫前来祝贺,贺礼便是猪大肠和一壶酒。

《儒林外史》对各阶层生活的洞察,从吃食上便可窥见一二。以“食”看世事,正是吴敬梓的厉害之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