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家管仲曾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执政者的首要大事,改革开放40年来,让普通老百姓感觉最大变化的就是“菜篮子”和“米袋子”。
过去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就是:您吃了吗?因为那时“吃”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如今我们想买什么、想吃什么去超市、去自由市场,上淘宝、京东或订外卖分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在以前可没有这么简单、方便。
改革开放前,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我们全家从四川成都迁到北京定居。到了北方后最不适应的就是干燥的天气和吃饭问题。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食物极度匮乏、单调,几乎所有涉及民生的物资都是按计划供应和凭票供应。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那时才能吃上一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花生瓜子在今天司空见惯的食品,当时只能在春节凭票每人限量供给。
曾经有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老奶奶重病将不久于人世,就想吃点花生米,孝顺的孙子跑遍北京城也没能买到,老奶奶带着遗憾离去,这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南方虽然也是供给制,但蔬菜和一些副食品品种比北方丰富得多。到了北京后,尤其是寒冷的冬天,除了大白菜、土豆和萝卜以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什么青菜可吃了,这让我们格外难熬。
母亲最善长做川菜,煎炒烹炸样样精通,但是仅有的几样蔬菜却让她费尽了心思,除了日常普通做法,她还把这些青菜做成泡菜,豆腐做成腐乳,黄豆做成豆豉,再想办法换些江米,给我们做汤圆和蒸江米酒改善伙食,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她变着法把这些有限的食材做成各种形状、味道,而且自己创新做法,吸引我们能多吃点儿,但漫长的冬天、日复一日就这几样菜也都吃腻了,我和哥哥体会不到大人们的难处,一致向妈妈提出“严正”——要吃好吃的。
母亲为了我们俩长身体也是蛮拼的,她有时用粮票偷偷去和私人换些买不到的食品,还常常去崇文门和西单等物品相对丰富的大菜市场买回食材给我们做,并经常托在铁路上工作的表姐夫给我们成筐成箱的带菜,下班后再去火车站接站。但是因为成都和北京相距遥远,原本就是三四十个小时的火车,再加上由于天气因素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火车经常晚点,有时在车站一等就是一夜,待火车到京时有的青菜已经烂掉无法食用了。
她把传统的川菜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加以创新,自己买肉做川式香肠、腌腊肉和肘子。因此我家的回锅肉、粉蒸肉、辣子鸡丁、鱼香肉丝、藤椒鸡、水煮鱼(肉)、蚂蚁上树、麻婆豆腐……各式各样的川味美食吸引了众多的亲朋好友和父母的同事,几乎每周我家都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大家一边吃一边摆“龙门阵”,吃完饭临走母亲还不忘给客人们带上一瓶自制“牛肉臊子”,大家对母亲做的美食赞不绝口,母亲却总说:“你们能吃上这些都是沾了改革开放的光,要不是改革开放后物品这么丰富,我就是想做也没东西可做啊!”
一个国家百姓的生活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如今,凭票供应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各种食品、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我们也从温饱走向小康。餐桌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食品,网络购物的发展等等,让人们生活上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现在不论天南地北什么地方的特产,只要你能想得到就能吃得上。
老百姓已从过去追求的“吃饱”到现在追求的“吃好”,一场饮食正悄然进行。吃饱已成为过去时,现如今人们更加重视平均膳食、营养均衡,主副食合理搭配,在吃饱的同时吃出健康、吃出美丽。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充分说明了我国现代饮食文化的进步,折射出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在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